早知道 什么是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上肢淋巴水肿是由于乳腺癌术后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液在组织间隙滞留,进而引发患肢水肿、慢性炎症、组织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发生率5%~50%。一旦发生,若不及时干预,会逐渐加重,甚至导致患肢畸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① 患肢肿胀、沉重、麻木、僵硬等。 ② 患肢增粗,指压或有凹陷,皮肤无法捏起。 ③ 或伴有皮肤改变,如患肢桔皮样变、局部水疱、皮肤颜色改变、湿疹、溃疡、指甲改变等。主要因淋巴回流障碍致局部营养不良引起。
早预防
保护患肢“七避免”
① 避免患肢损伤、感染;
② 避免在患肢静脉注射、打针、抽血、测血糖;
③ 避免在患肢测血压,若双侧上肢均有淋巴水肿,应在下肢测量血压;
④ 避免患肢受热,如热水浸泡、桑拿浴等;
⑤ 避免戴过紧的戒指、手链等首饰;
⑥ 避免用患肢搬运重物或挎包(5斤以上);
⑦ 避免患肢过劳或长时间下垂,当肢体感到沉重时,可抬高患肢。
预防性使用
压力治疗产品
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预防性佩戴压力手臂套。
上肢功能锻炼
分阶段做康复操
抗阻锻炼需由专业人员指导。
注意:所有锻炼以上肢不感觉到肿胀、疼痛为宜。
自我淋巴手法引流
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淋巴手法引流或向心性按摩。
注意控制体重
保持正常的体重指数。
体重指数(BMI,kg/m2)=体重(kg) ÷ 身高(m)的平方。
如:体重50kg,身高1.6m,BMI=50kg ÷(1.6m)2=19.5 kg/m2。
中国体质BMI标准:
正常范围:18.5~23.9 kg/m2
超重:24.0~27.9 kg/m2
肥胖:≥ 28.0 kg/m2
腹式呼吸
仰卧或舒适坐姿,一只手放在肚脐处,先自然呼吸,然后吸气,最大限度地向外扩张腹部,手掌感受腹部鼓起,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腹部自然凹进,手掌感受腹部下陷,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最大限度收缩腹部,把所有废气从肺部深处呼出。循环往复,保持呼吸节奏一致,手掌感受腹部的起落。
有氧运动
有利于控制体重,保持身心愉悦,增强免疫力,如游泳、慢跑、瑜伽等。
上肢臂围自我监测
建议术前测量双侧上肢不同点臂围,以便与术后臂围对比。方法:选用柔软无张力的卷尺进行测量,测量部位包括虎口、手腕、腕上10cm、手肘下10cm、手肘正中、手肘上10cm及腋窝水平。同时加测双上肢手腕至手肘,及手肘至腋水平的长度,便于计算患肢体积变化。
观察患肢皮肤
患肢出现任何皮肤感染症状,如发红、皮温增高、疼痛、瘙痒、皮疹等,要及时就诊。
主动报告
上肢不适症状
出现患肢肿胀、沉重等不适,或自觉肢体变粗,应前往淋巴水肿门诊就诊。
定期就诊淋巴水肿
评估门诊
除患肢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诊外,患者应定期到淋巴水肿评估门诊就诊。一般建议术后2年内每3个月就诊一次,后期由专业人员根据患者情况推荐随访频次。
我院淋巴水肿评估门诊每周二、四下午;每周三上午(节假日除外)开诊,可通过下方公众号预约。
地址:东安路270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汇院区门诊1号楼225诊室。
早就诊
若出现上肢肿胀、沉重等不适感,或自觉上肢增粗,可先自我评估臂围及有无凹陷征,避免紧张、焦虑,及时到淋巴水肿评估门诊就诊。
早治疗
物理治疗
对轻中度水肿患者尤为适合。综合消肿治疗(Complete Decongstive Therapy, CDT)是最主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徒手淋巴手法引流、低弹力绷带包扎、功能锻炼和皮肤护理等。其他物理治疗方法如间歇性空气压力治疗、压力手臂套、负压治疗、肌内效贴、药物治疗等,据报道也均具有一定的疗效。
手术治疗
大多数淋巴水肿不需要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淋巴静脉吻合,淋巴结移植,脂肪抽吸和病变组织切除术。现有手术并不能完全治愈淋巴水肿,还是应以预防为主。
小结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可发生在术后早期,也可发生在术后几年。由于治疗难度较大,目前强调预防和自我管理为主。
患者应学习淋巴水肿相关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早期预防淋巴水肿,包括做好自我监测、定期评估、主动报告等;做到“四早”,发现问题及早就诊,相信可以很大程度改善淋巴水肿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