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肺癌也仍然是乳腺癌患者需要警惕的,研究表明,与普通人群相比,乳腺癌女性患第二原发癌的风险会稍有增加 [1]。并且,比起一般人群,乳腺癌患者后续发生原发肺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1.25倍 [2]。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哪些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发生肺癌?如何做好这方面的预防?
哪几类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发生肺癌?
学者通过规模以人群为基础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中,我们发现乳腺癌女性发生原发性肺癌的风险稍微高于一般人群,但乳腺癌患者的肺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这种风险的增加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3]
基因突变
放疗影响
雌激素影响
乳腺癌确诊年龄 < 50岁的女性比≥50岁者患肺癌的风险更高,这可能与体内高水平雌激素以及ER高表达有关。高水平雌激素是肺癌的一个驱动因素,可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而且,与接受Tamoxif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他莫昔芬治疗2年的患者相比,接受Tamoxif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他莫昔芬治疗5年的ER阳性乳腺癌患者发生第二原发性肺癌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因此,雌激素及ER高表达可增加年轻乳腺癌女性发生肺癌的风险,同时也提示抗雌激素治疗在降低肺癌发生和死亡风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ER阳性乳腺癌患者应规范地接受内分泌治疗以期减少发生原发性肺癌的风险。
遗传基因
< 50岁确诊为乳腺癌的女性更有可能与基因有关。通过比较单发乳腺癌患者与患有第二原发癌的乳腺癌患者是否存在癌症易感基因突变时发现,无论乳腺癌确诊年龄如何,患有第二原发癌的乳腺癌患者中发现BRCA1/2以外的基因突变率至少为7%,而乳腺癌确诊年龄 < 30岁的多原发癌患者的基因突变率高达25%。
所以,患有第二原发癌的乳腺癌患者不论发病年龄及有无家族史,均应进行多基因检测并接受遗传咨询。
乳腺癌转移到肺就是肺癌吗?
我们上述讲的是原发性肺癌,并不是乳腺癌肺转移,乳腺癌肺转移是不属于肺癌的。但是经常遇到有患者提问:
乳腺癌转移到肺了,是不是就变成肺癌了?是不是可以用治疗肺癌的药物呢?听说肺癌有个新的靶向药物,效果非常好,我可以试试吗?
但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乳腺癌肺转移,也就是我们医学术语中的肺转移瘤,或者肺继发恶性肿瘤。而我们通常说的肺癌则是指肺原发的恶性肿瘤。[4]
两者概念不同
乳腺癌肺转移:乳腺癌转移到肺,虽然肿瘤的部位是在肺,但是这种肿瘤的起源是在乳腺,通常认为是乳腺癌的肿瘤细胞经过血液系统的循环,播散到了肺里。
所以乳腺癌转移到肺还是保留了原来乳腺肿瘤的特征,用显微镜去观察的话,可以发现转移到肺的肿瘤和乳腺的原发肿瘤具有同样的特征。
肺原发恶性肿瘤:而肺原发恶性肿瘤指的是起源于气管、支气管粘膜的恶性肿瘤,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又可以分为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等不同的类型。
影像学表现不同
肺原发肿瘤和肺的转移肿瘤在影像学表现上是不完全一致的。
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根据肺结节的CT表现,比如形态、大小、数目、分布情况等可以大致判断肺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如果是恶性肿瘤,到底是原发性的还是转移性的。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的情况,还是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查,比如肺可疑病灶的穿刺活检。
通过穿刺或活检,我们可以获得相应的肿瘤组织,到显微镜下去进行观察,并根据其镜下表现,给出相应的病理诊断,判断是乳腺癌肺转移还是原发性肺癌,最后根据其病理诊断,给予相应的治疗。因此,病理诊断在医学上通常被称为“金标准”。
治疗方式不同
肺原发恶性肿瘤的治疗,早期主要是依靠外科手术治疗,晚期主要是依靠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乳腺癌肺转移,手术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需要按照乳腺癌进行系统的全身治疗。根据其病理特征,给予相应的内分泌治疗、化学治疗或靶向治疗等药物治疗,并定期进行CT等复查,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即使同样都是用化疗,乳腺癌肺转移和原发性肺癌使用的药物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因此,乳腺癌肺转移和原发的肺癌是两类完全不同的肿瘤,还是需要明确到底是哪一种类型再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同理,乳腺癌肝转移,也并非就变成了原发的肝癌,治疗方案上选择的是治疗乳腺癌的药物,而不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药物。
什么样的肺结节需要重视?
一般肺上的结节,尤其是一些小的、实性的结节,90%以上都是良性的。但是还要提醒大家们,少数结节的确需要我们高度注意!研究发现约7.6%的肺结节最终被诊断为恶性 [5]。
虽然,肺结节是所有结节里面最吓人的,但我们首先还是要明确,肺结节不等于肺癌。
根据 中国2022版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指南 中推荐,对经筛查发现的肺部结节应根据结节的位置、尺寸和密度特征进行分类管理: [6]
-
对于位于气道的病变或影像学高度疑似肺癌的情况,应采取临床干预; -
对于<5mm的(部分)实性结节或<8mm的非实性结节(无钙化),推荐下年度高分辨率胸部CT检查; -
对于≥5mm的(部分)实性结节或≥8mm的非实性结节,推荐3个月后高分辨率胸部CT 复查;
-
对于新发、无法排除非肿瘤的结节,推荐先进行抗炎治疗后复查胸部CT;之后具体随访间隔,应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一般大于8毫米的结节则应按3个月、9个月、24个月的时间段进行复查,如果两年内结节无变化,则良性可能性大,之后可每隔一年或每隔两年复查。两年内无变化仍只能说明结节良性可能性大,但并不能完全排除恶性可能。因为有些原位癌能蛰伏多年不发展,之后在某些因素的触发下才会发展。
应该如何预防“二次癌”?
在日常生活中改变生活方式、注重复查随访等都可以起到预防和早发现的作用。
关注自身症状
不论是乳腺癌转移还是“二次癌”,癌细胞到身体的这些部位,都会相应地发出不同的信号。
比如,癌细胞到腋窝和锁骨,可扪及肿大的淋巴结;到肺,可能出现的咳嗽、胸痛甚至咯血等;到肝,可能出现的消瘦、厌食、肝区胀痛、乏力、低热、黄疸等;到脑,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到骨,可能出现骨关节疼痛、肿瘤压迫以及肢体活动障碍等。
因此, 患者如身体有上述不适症状,建议尽早去医院检查。
按时复查随访
其实就是早发现早治疗,癌细胞这东西最怕的就是在它还没发展壮大的时候被我们发现。不要等到出现症状的时候才去复查,比如肺癌、肝癌在早期的时候都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只有做影像检查才能看出来。所以,癌症的早筛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保持每年的体检和复查,就算查出问题也在可控的范围。
但有些人会担心复查的项目有辐射,但是我们平时复查的剂量和频率并不会产生明显的致癌风险,属于可控的范围,这个大家放心,正常做复查就行,不放心的可以点击查看这篇文章????(乳腺癌复查项目会致癌?如何科学复查很重要!)
进行基因检测
上述的研究发现,遗传基因以及基因突变会增加乳腺癌患肺癌的风险,所以,建议患有第二原发癌的乳腺癌患者不论发病年龄及有无家族史,进行多基因检测并接受遗传咨询。
保持健康生活
吸烟与后继发生肺癌的风险存在很大关联。而且吸烟是与肺癌发生最为密切的环境因素,也是唯一可控的因素。远离抽烟的人和二手烟环境,及时清洗三手烟可能残留的家具。
另外,也要保持健康的体重,规律锻炼,合理膳食,忌烟戒酒。也可以参考美国癌症学会最新版的《癌症幸存者营养和身体活动指南》????(美国癌症协会:如何成为超长生存期癌症幸存者?)。
远离负面情绪
乳腺癌治疗后的良好心态和生活习惯,对患者健康也起到极其重要的正向作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下,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能很好地促进肿瘤康复,避免其他第二原发癌的发生。
学会调节生活,多与人沟通交流,开阔视野,增加精神活力,是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疲劳症的精神良药。
同时,还要保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畅,做一个“乐天派”,并培养坚强、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1] 杨韵,朱大江,朱婧,刘海燕,王宁霞.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J].名医,2020(09):104-105.
[2] Wang Y, Li J, Chang S, et al. Risk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subsequent primary lung cancer after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two meta-analyses based on four million cases.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2021; DOI: 10.1016/j.jtho.2021.07.001.
[3] 刘金钊,张香梅,周雅荣,刘运江乳腺癌患者原发性肺癌发生风险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杂志,2021,48(07):733-737.
[4] 瞿晴医生:乳腺癌转移到肺就是肺癌了吗?
[5] 代王朔,郝月琴,常金,等. 基于结节最大径建立的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2):150-155. DOI:10.3969/j.issn.2095-8552.2022.02.008.
[6]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2版) [J] . 中华医学杂志, 2022, 102(23) : 1706-1740.
[7] 孙元元,张苧之,曹孟儒.乳腺癌肺转移机制及治疗进展[J].实用肿瘤学杂志,2022,36(02):173-177.